吳愈滿:八旬“活雷鋒” 義務(wù)照顧殘疾人65年
編者按:
韶華無雕飾,追夢顯本色。
在張家界,有這樣一群追夢人,堅守日常,努力追夢,守護著最初的夢想和信仰。
他們不懈追求、執(zhí)著追夢,創(chuàng)造著屬于自己的美好生活。
紅網(wǎng)張家界站組織開展“壯麗70年·奮斗新時代”主題采訪活動,特推出子欄目【芳華70載·奔跑追夢人】專題報道,緊緊圍繞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,充分展示新中國成立以來全市各行各業(yè)涌現(xiàn)出的70名奔跑追夢人,講述普通人立足平凡崗位努力追夢、奮發(fā)進取的動人故事。
我們都是追夢人,越追越有味!
吳愈滿:從明眸皓齒的青春容顏到皺紋爬上額頭的老媼,用善良、執(zhí)著的美德闡述著人間的大愛與真情。
1953年,吳愈滿從高峰土家族鄉(xiāng)三溪村嫁入干洞河村。(右一為吳愈滿)
吳愈滿平常為文際林剃頭發(fā)、刮胡子。
紅網(wǎng)時刻張家界8月23日訊(記者 張紅)65年,一粒種子可以成長為枝繁葉茂的參天大樹,也可以培植出郁郁蔥蔥的無邊森林。可是,有誰愿意用65年的時間去照顧一個非親非故、眼盲癱瘓的殘疾人呢?然而,慈利縣高峰土家族鄉(xiāng)干洞河村的吳愈滿就做到了這一點。從明眸皓齒的青春容顏到皺紋爬上額頭的老媼,時光見證了她用善良、執(zhí)著的美德闡述著人間的大愛與真情。
這份緣,因善而起。
1953年,吳愈滿從高峰土家族鄉(xiāng)三溪村嫁入干洞河村。新婚第二年,有一天家里突然來了一對姐弟(姐姐文申英時年12歲,弟弟文際林時年5歲),這兩個小孩都是先天性眼盲腿癱。從公公口中得知,這是一戶同姓村民家中的小孩,親生父親已過世,母親再婚后又失蹤,現(xiàn)和繼父同住,因家中失火,房子燒毀,暫時在家寄住幾天。本來說是寄住,誰知道8天后突然傳來噩耗,姐弟倆的繼父意外身故,繼父的親屬都不愿意接納這兩個和他們無親無故的殘疾孩子,姐弟倆無處可去,徹底成了孤兒。
“看著這無依無靠的姐弟倆,我感到可憐又心疼”。在得到公婆、丈夫支持之后,吳愈滿決心承擔(dān)起照顧這倆姐弟的責(zé)任。從此文際林姐弟就一直生活在吳愈滿家,這一住就是65年,后來姐姐文申英出嫁,吳愈滿家里就只剩下文際林一人。
這份情,因不舍不棄的悉心照料,親如姐弟。
“每天吃飯我會親手把飯菜送到他手中,逢年過節(jié)為他添置新衣,平常為他剃頭發(fā)、刮胡子。他的喜好只有我最清楚,我一天不在家,他那一天就過的不習(xí)慣”。65年來,由于文際林眼盲腿癱,生活無法自理,吳愈滿從不出遠門,所有事情都是由兒子女兒去辦,如果有什么事情自己非要出門的,也一定是提前安排好文際林的一日三餐,而且都是當(dāng)天去當(dāng)天回。
2002年,文際林在家中不小心摔倒,花費醫(yī)療費1萬多元,全部由吳愈滿承擔(dān)。文際林大半年時間臥床修養(yǎng)無法動彈,吳愈滿每天為他把屎把尿,給他擦洗身子,一日三餐一勺一勺的喂他吃飯,毫無怨言。她的子女都說,“外人看到我媽無微不至的照顧叔叔,都以為他們是親姐弟”。
除了65年如一日悉心照料好文際林,吳愈滿把家中的事情也操持的井井有條,持家助人兩不耽誤。年過八旬的她仍然不肯放下手中的鋤頭,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,把家里的四五畝田地種上了玉米、辣椒、白菜。她說:“我就是靠著這一把鋤頭、這幾畝地,把我的子女們養(yǎng)大”?,F(xiàn)在,吳愈滿的子女年紀大的也開始含飴弄孫,年級稍小的也有一份穩(wěn)定的工作,家庭和美,生活幸福。
這份精神,因無悔堅持,在平凡中成就了偉大。
65年來,吳愈滿事無巨細的照料著文際林,也把這種樂于助人、孝老愛親的美德傳遞給了子孫后代。
1984年,文際林因走錯路在山中走失,吳愈滿全家出動,四處尋找,最后是年僅16歲的三兒子文會華在山上找到他,并把他背回家,他說,“叔叔從小看著我長大,和我的親叔叔一樣,只要能把他找回來,我就是背著他爬也要爬回來”。2009年,文際林在烤火時睡著,摔進火堆燒傷,全家上上下下到縣里、市里乃至長沙為他四處尋訪好的治療燒傷的醫(yī)生和藥物,家里的晚輩輪番安慰看望他,陪他聊天,直到他康復(fù)。
“從小一起生活感情很深,我們會一直把他當(dāng)親人對待”??紤]到父母親年事已高,吳愈滿的兒子兒媳們表示,從現(xiàn)在開始將慢慢接手照顧叔叔的事情,等媽真的動不起了,照顧叔叔的事情就正式由我們幾家負責(zé)。
“他們一家對文際林是真的好,對他比對自己家里人還好”。周圍的村民對吳愈滿多年如一日的躬親示范也是贊不絕口。